形状和位置公差——术语与定义 (GB/T 1182—1996、GB/T 4249—1996、GB/T 16671—1996) | |
术 语 | 定 义 |
要 素 类 | |
要素 | 要素是指零件上的特征部分——点、线、面。这些要素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由实际要素取得的轴线或中心平面 |
*理想要素 | 具有几何学意义、没有任何误差的要素,可分为轮廓要素与中心要素 |
*实际要素 | 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由无限个点组成,可分为实际轮廓要素和实际中心要素 |
轮廓要素 | 零件表面上的面或线 |
中心要素 | 从一个或多个轮廓要素上获取的中心点、中心线或中心面 |
*被测要素 *单一要素 |
给出了形状或(和)位置公差的要素 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 ![]() |
*基准要素 | 用来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和(或)位置的要素 |
*关联要素 | 对其他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 |
理想基准要素 | 确定要素间几何关系的依据,分别称为基准点、基准线和基准平面 |
*单一基准要素 | 作为单一基准使用的单一要素![]() |
*组合基准要素 | 作为单一基准使用的一组要素。如图中A基准和B基准所组成的公共基准要素![]() |
形 位 公 差 类 | |
形状公差 | 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对其理想要素所允许的变动量 |
位置公差 | 关联实际被测要素对具有确定方向或位置的理想要素的允许变动量。包括定向公差、定位公差、跳动公差 |
定向公差 | 关联实际被测要素对具有确定方向的理想被测要素的允许变动量 |
定位公差 | 关联实际被测要素对具有确定位置的理想被测要素的允许变动量 |
跳动公差 | 关联实际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运行时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沿给定方向所允许的最大示值跳动量。包括圆跳动和全跳动,圆跳动又分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和斜向圆跳动 |
*形状和位置的公差带 | 限制实际形状要素或实际位置要素的变动区域。公差带是一个给定的区域,是误差的最大允许值,它由大小、形状、方向和位置四个因素来决定 |
*延伸公差带 | 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位置度和对称度公差带需延伸到被测要素的长度界限之外时,该公差带称延伸公差带 |
理论正确尺寸 | 对于要素的位置度、轮廓度或倾斜度,其尺寸由不带公差的理论正确位置、轮廓或角度确定,这种尺寸称理论正确尺寸。理论正确尺寸应围以框格,零件实际尺寸仅由在公差框格中位置度、轮廓度或倾斜度公差来限定![]() |
*几何图框 | 由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一组理想要素之间(图a)或它们的基准之间(图b)的正确几何关系的图形![]() |
*三基面体系 | 由三个互相垂直的基准平面组成的基准体系,它的三个平面是确定和测量零件上各要素几何关系的起点 |
基准目标 | 由图样上指明的点、线或限定的区域作为建立基准的要素 |
公 差 原 则 类 | |
独立原则 | 图样上给定的每一个尺寸和形状、位置要求均是独立的,应分别满足要求的公差原则。如果对尺寸和形状、尺寸与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特定要求应在图样上规定。独立原则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
相关要求 | 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和尺寸公差相互有关的公差要求。包括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及可逆要求 |
局部实际尺寸(简称实际尺寸) | 在实际要素的任意正截面上,两对应点之间测得的距离 |
边界 | 由设计给定的具有理想形状的极限包容面称边界。边界的尺寸为极限包容面的直径或距离 |
包容要求 | 包容要求表示实际要素应遵守最大实体边界,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小实体尺寸。采用包容要求的单一要素应在其尺寸极限偏差或公差带代号之后加注符号![]() |
最大实体要求 |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偏离其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状、定向、定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定的公差值的一种要求,用符号![]() |
最小实体要求 |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状、定向、定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给定的公差值的一种要求,用符号![]() |
可逆要求 | 中心要素的形位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时,允许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扩大尺寸公差,用![]() ![]() ![]() |
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状、定向、定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定的形位公差值,当其形位误差小于给定的形位公差值时,也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其最大实体尺寸的一种要求,用符号![]() ![]() |
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 被测要素的实际轮廓应遵守其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当其实际尺寸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状、定向、定位误差值超出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给定的形位公差值,当其形位误差小于给定的形位公差值时,也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其最小实体尺寸的一种要求,用符号![]() ![]() |
体外作用尺寸 | 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内表面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体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图a、b)![]() 对于关联要素,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给定的几何关系(图c、d) ![]() |
体内作用尺寸 | 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内表面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图a、b)![]() 对于关联要素,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给定的几何关系(图c、d) ![]() |
最大实体状态 | 实际要素在给定长度上处处位于尺寸极限之内并具有实体最大时的状态 |
最大实体尺寸 | 实际要素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寸 对于外表面为最大极限尺寸 对于内表面为最小极限尺寸 |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 在给定长度上,实际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且其中心要素的形状或位置误差等于给出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与最大实体状态的主要差别是,它涉及尺寸和形状(或位置)两种几何特性。这两种特性的综合效应可用在极限状态下与该实际要素体外相接的最大或最小理想面来表示(图a、b、c)。如上所述,该体外相接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为体外作用尺寸。另外,最大实体实效状态既适用于单一要素,也适用于关联要素 ![]() ![]() |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外作用尺寸 对于外表面为最大实体尺寸加上形位公差值(加注符号 ![]() 对于内表面为最大实体尺寸减去形位公差值(加注符号 ![]() |
最大实体边界 | 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的边界 |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 尺寸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的边界 |
最小实体状态 | 实际要素在给定长度上处处位于尺寸极限之内并具有实体最小时的状态 |
最小实体尺寸 | 实际要素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寸 对于外表面为最小极限尺寸 对于内表面为最大极限尺寸 |
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 在给定长度上,实际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且其中心要素的形状或位置误差等于给出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 |
最小实体实效尺寸 | 最小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内作用尺寸 对于内表面为最小实体尺寸加上形位公差值(加注符号 ![]() 对于外表面为最小实体尺寸减去形位公差值(加注符号 ![]() |
最小实体边界 | 尺寸为最小实体尺寸的边界 |
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 尺寸为最小实体实效尺寸的边界 |
零形位公差 | 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或最小实体要求时,其给出的形位公差值为零,用0![]() ![]() |
注:带*者源自GB/T 1183—1980。 |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位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 (GB/T 1182—1996) | |||||||
公 差 带 定 义 | 标 注 和 解 释 | ||||||
直 线 度 |
在给定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 一个方向 ![]() |
被测表面的素线必须位于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且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直线内![]() | |||||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
![]() | ||||||
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圆柱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平面之内![]() | ||||||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f ,则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
被测圆柱面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08的圆柱面内![]() | ||||||
平 面 度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的两平行平面内![]() ![]() | |||||
圆 度 |
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
被测圆柱面任一正截面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3的两同心圆之间(图a)。被测圆锥面任一正截面上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1的两同心圆之间(图b)![]() | |||||
圆 柱 度 |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1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 | |||||
线 轮 廓 度 |
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的圆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线上![]() |
在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的任一截面上,被测轮廓线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0.04且圆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线上的两包络线之间 图a为无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公差,图b为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公差 ![]() | |||||
面 轮 廓 度 |
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的两包络面之间的区域。诸球的球心应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面上![]() |
被测轮廓面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球的两包络面之间,诸球的直径为公差值0.02,且球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面上 图a为无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公差,图b为有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公差 ![]() | |||||
平 行 度 |
(1)线对线平行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线、位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图a)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图b) ![]() | ||||||
公差带是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为t1和t2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和0.1,在给定的互相垂直方向上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组平行平面之间![]() | ||||||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f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03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 | ||||||
(2)线对面平行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且平行于基准表面B(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3)面对线平行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平行于基准线C(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4)面对面平行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1且平行于基准表面D(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垂 直 度 |
(1)线对线垂直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6且垂直于基准线A(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2)线对面垂直度公差 | |||||||
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在给定方向上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垂直于基准表面A(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公差带是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为t1和t2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分别为公差值0.2和0.1的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间![]() | ||||||
如公差值前加注f ,则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01且垂直于基准面A(基准平面)的圆柱面内![]() | ||||||
(3)面对线垂直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垂直于基准线A(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4)面对面垂直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垂直于基准面A(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倾 斜 度 |
(1)线对线倾斜度公差 | ||||||
被测线和基准线在同一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与A—B公共基准线成理论正确角度6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被测线与基准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如被测线与基准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则被测线应投影到包含基准线并平行于被测线的平面上,公差带是相对于投影到该平面的线而言![]() |
被测轴线投影到包含基准轴线的平面上,它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并与A—B公共基准线成理论正确角度6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2)线对面倾斜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平面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与基准面A(基准平面)成理论正确角度6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f ,则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应与基准平面呈一给定的角度并平行于另一基准平面![]()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1的圆柱面公差带内,该公差带的轴线应与基准表面A(基准平面)呈理论正确角度60°并平行于基准平面B![]() | ||||||
(3)面对线倾斜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与基准线A(基准轴线)成理论正确角度75°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4)面对面倾斜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平面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与基准面A(基准平面)成理论正确角度4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位 置 度 |
(1)点的位置度公差 | ||||||
如公差值前加注f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内的区域。圆公差带的中心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和B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
两条中心线的交点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3的圆内,该圆的圆心位于由相对基准A和B(基准直线)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点的理想位置上![]() | ||||||
如公差值前加注S f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内区域。球公差带的中心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B和C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
被测球的球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S f0.3的球内,该球的球心位于由相对基准A、B、C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点的理想位置上![]() | ||||||
(2)线位置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中心线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此位置度公差仅给定一个方向![]() |
每根刻线的中心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由相对于基准A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的诸两平行直线之间![]() | ||||||
公差带是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为t1和t2且以轴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轴线的理想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此位置度公差相对于基准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 |
各个被测孔的轴线必须分别位于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为公差值0.05和0.2,由相对于基准面C、A、B(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f ,则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公差带的轴线的位置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08,且以相对于基准面C、A、B(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 |
每个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1,且以相对于基准面C、A、B(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 | |||||
公差带分别是直径为公差值f t1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轴线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和公差带为f t2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垂直于基准A)(为复合位置度)![]() |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公差值为f t1且以相对于三基准面A、B、C(基准平面)所确定的理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同时也必须位于公差值为f t2,其轴线垂直于基准面A的圆柱面内![]() | ||||||
(3)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以面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面的理想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 |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由以相对于基准线B(基准轴线)和基准面A(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
同 轴 度 |
(1)点的同心度公差 | ||||||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f t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的区域![]() |
外圆的圆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01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 | ||||||
(2)轴线的同轴度公差 | |||||||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f 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轴![]() |
大圆柱面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f 0.08且与公共基准线A—B(公共基准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 | ||||||
对 称 度 |
中心平面的对称度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相对基准的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相对于基准中心平面A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图a)。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8且相对于公共基准中心平面A—B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图b)![]() ![]() | ||||||
圆 跳 动 |
圆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某一固定参考点围绕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零件和测量仪器间无轴向位移)允许的最大变动量t,圆跳动公差适用于每一个不同的测量位置 备注:圆跳动可能包括圆度、同轴度、垂直度或平面度误差,这些误差的总值不能超过给定的圆跳动公差 | ||||||
(1)径向圆跳动公差 | |||||||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跳动通常是围绕轴线旋转一整周,也可对部分圆周进行限制 |
当被测要素围绕基准线A(基准轴线)并同时受基准表面B(基准平面)的约束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圆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1(图a)。当被测要素绕基准线A(基准轴线)旋转一个给定的部分圆周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圆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2(图b)。当被测要素围绕公共基准线A—B(公共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圆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1(图c)![]() | ||||||
(2)端面圆跳动公差 | |||||||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同轴的任一半径位置的测量圆柱面上距离为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
被测面围绕基准线D(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圆柱面内轴向的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1![]() | ||||||
(3)斜向圆跳动公差 | |||||||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同轴的任一测量圆锥面上距离为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除另有规定,其测量方向应与被测面垂直 ![]() |
被测面绕基准线C(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圆锥面上的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1![]() |
被测曲面绕基准线C(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圆锥面上的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1![]() | |||||
(4)斜向(给定角度的)圆跳动公差 | |||||||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同轴的任一给定角度的测量圆锥面上,距离为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 |
被测面绕基准线A(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给定角度为60°的任一测量圆锥面上的跳动量均不得大于0.1![]() | ||||||
全 跳 动 |
(1)径向全跳动公差 | ||||||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同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要素围绕公共基准线A—B(公共基准轴线)作若干次旋转,并在测量仪器与工件间同时作轴向的相对移动时,被测要素上各点间的示值差均不得大于0.1。测量仪器或工件必须沿着基准轴线方向并相对于公共基准轴线A—B移动![]() | ||||||
(2)端面全跳动公差 | |||||||
公差带是距离为t且与基准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
被测要素围绕基准线D(基准轴线)作若干次旋转,并在测量仪器与工件间作径向相对移动时,在被测要素上各点间的示值差均不得大于0.1。测量仪器或工件必须沿着轮廓具有理想正确形状的线和相对于基准线D的正确方向移动![]() |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位公差的符号 (GB/T 1182—1996) | ||||||||||||
形 位 公 差 的 特 征 项 目 符 号 |
公差类别 | 特征项目 | 符号 | 有无基准 | 被 测 要 素 、 基 准 要 素 的 标 注 要 求 及 其 他 附 加 符 号 |
说明 | 符号 | 说明 | 符号 | |||
形状公差 | 直线度 | ![]() |
无 | 被 测 要 素 的 标 注 |
直 接 |
![]() |
包容要求 | ![]() | ||||
平面度 | ![]() | |||||||||||
圆度 | ![]() |
最大实体要求 | ![]() | |||||||||
圆柱度 | ![]() |
用 字 母 |
![]() | |||||||||
形状公差 或 位置公差 |
线轮廓度 | ![]() |
有或无 | 最小实体要求 | ![]() | |||||||
面轮廓度 | ![]() | |||||||||||
位 置 公 差 |
定 向 公 差 |
平行度 | ![]() |
有 | 基准 要素 的标注 |
![]() |
可逆要求 | ![]() | ||||
垂直度 | ![]() | |||||||||||
倾斜度 | ![]() | |||||||||||
定 位 公 差 |
位置度 | ![]() |
有或无 | 基准 目标 的标注 |
![]() |
延伸公差带 | ![]() | |||||
同轴度 (同心度) |
![]() |
有 | ||||||||||
对称度 | ![]() | |||||||||||
跳 动 公 差 |
圆 跳 动 |
径向 | ![]() |
自由状态 (非刚性零件) 条件 |
![]() | |||||||
端面 | 理论 正确 尺寸 |
![]() | ||||||||||
斜向 | ||||||||||||
全 跳 动 |
径向 | ![]() |
全周(轮廓) | ![]() | ||||||||
端面 |
形状和位置公差——被测要素的标注方法(GB/T 1182—1996) | ||||
被 测 要 素 | 标 注 方 法 | 标 注 示 例 | ||
被测要素由带箭头的指引线与公差框格的一端(左端或右端)相连。其箭头应指向公差带的宽度方向,或直径 | 被测要素为轮廓要素时 | 箭头应指向被测表面的轮廓线上,也可指在轮廓线的延长线上,但必需与尺寸线错开 | ![]() | |
表示图中一个面的形位公差要求时,可在面上用一小黑点引出参考线,指引线箭头指在参考线上 | ![]() | |||
被测要素为中心要素 | 如中心点、圆心、轴线、中心线、中心平面 | 指引线箭头应与尺寸对齐,即与尺寸线的延长线重合,指引线的箭头也可代替尺寸线的一个箭头 | ![]() | |
当被测要素为圆锥体的轴线 | 指引线箭头应与圆锥体的大端或小端尺寸线对齐,必要时,箭头也可与圆锥体上任一部位的空白尺寸线对齐 | ![]() | ||
被测要素为局部要素时 | 是某一局部时,应用粗点划线画出其局部范围,并注上这个范围必要的尺寸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GB/T 1182—1996) | |||
基 准 要 素 | 标 注 方 法 | 标 注 示 例 | |
相对于被测要素的基准,由基准字母表示。带小圆的大写字母用细实线与粗的短横线相连,表示基准的字母也应注在公差框格内 | |||
1.基准要素为轮廓要素时 | 为线、表面等时 | 基准代号中的短横线应靠进基准要素的轮廓线或轮廓面,也可靠近轮廓的延长线,但应与尺寸线错开 | ![]() |
受到图形限制时 | 基准代号也可直接注在面上,此时应在面上画一小黑点,并以此引出指引线和基准符号 | ![]() | |
2.基准要素为中心要素时 | 为中心点、轴线、中心平面等时 | 基准代号的连线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基准代号中的短横线可代替尺寸线的一个箭头 | ![]() |
为圆锥体的轴线时 | 基准符号中的连线应与轴线垂直,短横划应与圆锥面的方向一致 | ![]() | |
相对于被测要素的基准,由基准字母表示。带小圆的大写字母用细实线与粗的短横线相连,表示基准的字母也应注在公差框格内 | |||
3.基准要素为局部要素时 | 当基准要素是指某一局部时,应用粗点划线画出其局部范围,并加注必要的尺寸 | ![]() | |
4.公共基准的标注 | 当要求两个要素一起作为公共基准时,应在这两个要素上分别标注基准符号,并在框格中一个基准栏内注上用短线相连的两个字母 | ![]() | |
5.三基面体系的标注 | 当要求三个互相垂直的要素组成一个三基面体系为基准时,应在每一个基准要素上标注基准符号,并按基准顺序注在公差框格内 | ![]() | |
6.采用基准代号标注时,在公差框格中填写相应的字母: | ![]() | ||
(1)单一基准要素 | 用大写字母表示 | ||
(2)由两个要素组成的公共基准 | 用由横线隔开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 ![]() | |
(3)由两个或三个要素组成的基准体系,如多基准组合 | 表示基准的大写字母应按基准的优先次序从左至右分别置于各格中 | ![]() | |
7.任选基准的标注 | 如右图 | ![]() | |
8.当需要在基准要素上指定某些点、线或局部表面来体现各基准平面时,应标注基准目标,可按下列方法标注: (1)基准目标为点时,用“×”表示 (2)基准目标为线时,用细线表示,并在棱边上加“×” (3)基准目标为局部表面时,用双点划线绘出该局部表面的图形,并画上与水平线成45°的细实线 |
![]() | ||
9.基准目标代号在图样中的标注如右图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公差框格、公差数值和有关符号的标注 (GB/T 1182—1996) | ||
要 求 | 标 注 方 法 | 标 注 示 例 |
1.公差要求在矩形方框中给出,该方框由2格或多格组成。框格中的内容从左到右按以下次序填写: (1)公差特征的符号; (2)公差值用线性值,如公差带是圆形或圆柱形的则在公差值前加注f ;如是球形的则加注“Sf ”; (3)如需要,用一个或多个字母表示基准要素或基准体系(见图b、图c和图d)。 ![]() | ||
2.被测范围仅为被测要素的某一部分 | 用粗点划线表示其范围,并加注尺寸 | ![]() |
3.给出被测要素任一长度(或范围)的公差值 | 任一长度的公差值要求用分数表示 | ![]() |
4.同时给出全长和任一长度的公差值时 | 全长上的公差值框格并置于任一长度的公差值框格上面 | ![]() |
5.被测范围不仅包括被测要素的整个表面或全长,而且延长到被测要素之外,或包括被测要素的整个表面或全长,而是在被测要素之外伸出 | 应采用延伸公差带标注 延伸公差带的延伸部分用双点划线绘制,应标注其相应的尺寸,并在延伸部分的尺寸数值前,及在框格中公差数值后加注符号“ ![]() |
![]() |
6.对形位公差有附加要求时,应在相应的公差数值后面加注有关的符号,若被测要素有误差: | ||
(1)只许中间向材料外凸起 | 加注(+) | ![]() |
(2)只许中间向材料内凹下 | 加注(-) | ![]() |
(3)只许按符号的小端方向逐渐减小 | 加注(![]() ![]() |
![]() |
7.对同一要素有一个以上的公差特征项目要求时 | 可将一个框格放在另一个框格的下面 | ![]() |
8.单一要素要求遵守包容要求时 | 在该尺寸公差后加注符号“![]() |
![]() |
9.最大实体要求 | 用符号![]() |
![]() |
10.最小实体要求 | 用符号![]() |
![]() |
11.可逆要求 | 将可逆要求符号![]() ![]() ![]() ![]() ![]() ![]() ![]() |
![]() |
12.自由状态条件 | 对于非刚性零件的自由状态条件用符号![]() |
![]() |
13.理论正确尺寸 | 理论正确尺寸应围以框格,零件实际尺寸仅是由在公差框格中位置度,轮廓度或倾斜长公差来限定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框格标注的特殊规定(GB/T 1182—1996) | ||
项 目 | 标 注 方 法 | 标 注 示 例 |
1.公共公差带 | 某些零件上的要素,由于功能的要求需要由同一个公差带来控制,这个公差带称为“公共公差带。”常见有共线和共面要求 三个表面用同一公差带控制以达到共面要求,应在公差框格上方标注“共面”二字。为同一要求的另一种标注形式,即公差框格不与被测要素相连,每一个要素上标以符号及字母。框格上方标上被测要素的数量及字母代号3×A,并在其后标注“共面” |
![]() |
2.全周符号 | 某项形位公差要求适用于视图上的整个外轮廓线或整个外轮廓面时,用全周符号标注 | ![]() |
3.螺纹、齿轮、花键的标注 | 一般情况下,螺纹轴线作为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均为中径轴线,不需另加说明。如需采用螺纹大径轴线则应用“MD”表示,采用小径轴线用“LD”表示,如图a,b。 由齿轮和花键轴线作为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时,节径轴线用“PD”表示,大径(对外齿轮是顶圆直径,对内齿轮是根圆直径)轴线用“MD”表示,小径(对外齿轮是根圆直径,对内齿轮为顶圆直径)轴线用“LD”表示,如图c,d |
![]() |
4.相关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时,基准符号的标注 | 相关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A,且其边界由采用最大实体要求的形位公差确定时的标注,如图a 相关要求用基准要素B,且其边界由采用最大实体要求的位置公差确定时的标注,如图b 相关要求应用于基准要素D,且其边界由采用最小实体要求的位置公差确定时的标注,如图c |
![]() |
5.说明性内容的标注 | 除框格和基准符号外,还需对形位公差要求进行说明时,可在框格上方或下方标注说明性内容 ①被测要素的数量,如4个f 10H8孔,两处,6个槽,3组孔等均满足框格规定的公差带要求时,应标在公差框格上方 ②一些其他说明内容,如对检测的要求,对公差带控制范围的要求等均应写在公差框格的下方 |
![]() |
注:* 见GB/T 1958—2004中的规定。 |
形状和位置公差——简化标注法 (GB/T 1182—1996) | ||
项 目 | 标 注 方 法 | 标 注 示 例 |
1.同一被测要素,不同的项目要求 | 由于是同一被测要素,可用同一根指引线与框格相连。此时要注意:不能将轮廓要素与中心要素的公差要求用同一指引线表示 | ![]() |
2.同一项目,不同要求 | 虽是同一个公差项目,但对基准要求不同或对公差值有不同要求时,可共用同一个公差特征符号和同一根指引线 | ![]() |
3.中心孔作基准时 | 由于中心孔一般不画详图,而是按制图标准的规定采用符号表示法并加注规格符号。此时,可将中心孔符号线的一边延长,基准符号的短横线沿符号线配制 | ![]() |
4.几个被测要素具有相同要求 | 几个圆柱表面或几条线、几个孔、几个表面具有同一形位公差要求时,可由同一指引线引出不同箭头指向被测表面,也可在框格上方写明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不允许采用的一些标注方法(GB/T 1182—1996) | ||
要素 特征 |
被取消内容 | 图 例 |
被 测 要 素 |
被测要素为单一要素的轴线,指示箭头不允许直接指向轴线,必须与尺寸线相连 | ![]() |
被测要素为多要素的公共轴线时,指示箭头不允许直接指向轴线,而应各自分别注出 | ![]() | |
任选基准必须注出基准代号,并在框格中注出基准字母 | ![]() | |
基 准 要 素 |
短横划不允许直接与轮廓线或其延长线相连。必须标出完整的基准代号并在框格中标出字母代号 | ![]() |
短横划不允许直接与尺寸线相连,必须标出基准代号并在框格中标出字母代号 | ![]() | |
当基准要素为多个要素的公共轴线、公共中心平面时,短横划不允许直接与公共轴线相连,必须分别标注,并在框格内注出字母代号 | ![]() | |
当中心孔为基准时,短横划不允许直接与中心孔的角度尺寸线相连,必须标出基准代号并在框格中标出字母代号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 | ||
项 目 | 内 容 | |
(1)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综合考虑加工经济性、结构特性和测试条件 | 1)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情况下,尽量选用较低的公差等级。形位公差等级的应用可参考表形位公差等级应用举例 | |
2)考虑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工艺性。对于刚性差的零件(如细长件、薄壁件等)和距离远的孔轴等,由于加工和测量时都较难保证形位精度,故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下,形位公差可适当降低1~2级精度使用。如下列情况: 孔相对于轴,细长比较大的轴或孔; 距离较大的轴或孔,宽度较大(一般>1/2长度)的零件表面; 线对线和线对面相对于面对面的平行度,线对线和线对面相对于面对面的垂直度 | ||
3)考虑相应的加工方法。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形位公差等级,可参考表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直线度和平面度公差等级、表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圆度、圆柱度公差等级、表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平行度、垂直度公差等级、表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同轴度、圆跳动公差等级 | ||
(2)综合考虑形状、位置和尺寸等三种公差的相互关系 | 1)合理考虑各项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要素上给出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位置公差值。如两个平行的表面,其平面度公差值应小于平行度公差值 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轴线的直线度除外)一般情况下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平行度公差值应小于其相应的距离公差值 | |
2)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合适公差原则。可参考表公差原则的主要应用范围、表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及公差原则应用示例 对于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需要分别满足要求,两者不发生联系的要素,采用独立原则 对于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发生联系,用理想边界综合控制的要素,采用相关要求。并根据所需用的理想边界的不同,采用包容要求或最大实体要求 当被测要素用最大实体边界(即最大实体状态下的理想边界)控制时,采用包容要求 当被测要素用实效边界(实效状态下的综合极限边界)控制时,采用最大实体要求 独立原则有较好的装配使用质量,工艺性较差;最大实体要求有良好的工艺经济性,但使零件精度,装配质量有所降低。因此要结合零件的使用性能和要求,以及制造工艺、装配、检验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等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 | ||
(3)单一表面的形位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 单一表面的形位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也要协调。中等尺寸可参考表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 | |
(4)形位公差综合选用实例 | 图摇臂钻床主轴套为摇臂钻床主轴零件图。试根据零件的功能和装配要求,确定形位公差等级和公差数值,并按规定标注在零件图上 | |
1)两端f 68J6孔的形位公差选择 两端f 68J6孔用于安装轴承,支承主轴运转,所以孔自身尺寸公差要求较高,并应有形位公差要求 |
a.为保证f 63J6孔的轴线与f 80h5轴线同轴要求,应给出同轴度公差要求。考虑到测量方便,可以给出径向圆跳动公差要求,圆跳动公差合格了,同轴度也必定合格 | |
b.为保证装入两端f 68J6孔的轴承不受损坏,f 68J6孔表面必须有一定的圆度和圆柱度,所以给出圆柱度公差要求 | ||
c.形位公差项目确定后,根据孔尺寸公差等级较高对相应的形位公差要求也高的原则,根据加工方法选择形位公差。如采用普通镗床加工,查表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同轴度、圆跳动公差等级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圆跳动公差等级为4~7级,选定径向圆跳动公差等级5级为宜,查表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取其公差值为0.01mm。查表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圆度、圆柱度公差等级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圆柱度公差等级,选定圆柱度公差等级6级,查表圆度、圆柱度公差值取其公差值为0.005mm | ||
2)f 80h5轴表面的形位公差选择 为保证f 80h5外圆柱面与套筒内圆柱面配合间隙均匀,对f 80h5轴表面提出了圆柱度要求 可采用形状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或与表面粗糙度等级的对应关系(表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形位公差等级。但从f80h5与f 68J6的配合关系来看,f 80h5为间隙配合,而f 68J6为过渡配合;所以对f 80h5的形状公差要求相对可以降低一些,选定为7级圆柱度公差等级,查表圆度、圆柱度公差值取公差值为0.008mm | ||
3)两端f 60D8孔的端面形位公差选择 两孔是装推力轴承的,为保证孔端面与推力轴承相接触,应避免端面产生轴向跳动,所以应有端面圆跳动的形位公差要求 对端面圆跳动公差等级的选择,可根据形位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来确定,查表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端面圆跳动一栏尺寸公差等级,对应的较高的形位公差等级是7级。查表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取公差值为0.025mm | ||
4)齿间对称中心面形位公差的选择 为保证主轴作上下垂直滑动,要求齿条必须垂直于f 80h5的轴线,所以要由垂直度公差来保证 对垂直度公差等级的选择,可根据齿条的检验棒尺寸公差等级6级(IT6),齿间相当于,按孔相对轴可降低1~2级等级选择的原则,齿间可选8级(IT8)尺寸公差等级,查表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8级尺寸公差等级对应的垂直度公差等级为6级。按齿条长54mm的尺寸分段,查表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取公差值为0.02mm。在图纸上标注时,应标在检验棒上,若检验棒的长度为100mm,公差值也应为2倍,即0.04mm | ||
5)各齿条分度线形位公差的选择 为保证主轴套作上下滑动时与套筒配合间隙均匀,必须要求各齿条分度线构成的分度面与f 80h5的轴线平行,所以要由给出的平行度公差来保证 对平行度位置公差等级的选择,因同一齿条均以f 80h5的轴线为基准,所以,平行度可选取与垂直度为同一形位公差等级6级,查表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取公差值为0.05mm |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位公差等级应用举例 | ||||||
公差等级 | 直线度和平面度 | 圆度和圆柱度 | 面对面平行度 | 线对面、线对 线平行度 |
垂直度 | 同轴度、对称度、 圆跳动、全跳动 |
1 | 精密量具、测量仪器以及精度要求极高的精密机械零件,如0级样板、平尺、工具显微镜等精密测量仪器的导轨面,喷油嘴针阀体端面,油泵柱塞套端面等 | 高精度机床主轴、滚动轴承的滚珠和滚柱等 | 高精度机床、高精度测量仪器及量具等主要基准和工作面 | 高精度机床、高精度测量仪器以及量具等主要基准面和工作面 | 用于同轴度或旋转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一般要按尺寸公差IT5或高于IT5制造的零件。1、2级用于精密测量仪器的主轴和顶尖,柴油机喷油针阀等;3、4级用于机床主轴轴颈,砂轮轴轴颈,汽轮机主轴,高精度滚动轴承内、外圈等 | |
2 | 高压油泵柱塞及套,纺锭轴承,高速柴油机进、排气门,精密机床主轴轴颈,针阀圆柱面,喷油泵柱塞及柱塞套 | 精密机床,精密测量仪器、量具以及夹具的基准面和工作面 | 精密机床上重要箱体主轴孔对基准面及对其他孔的要求 | 精密机床导轨,普通机床重要导轨,机床主轴轴向定位面,精密机床主轴肩端面,滚动轴承座圈端面 | ||
3 | 用于0级及1级宽平尺工作面,1级样板平尺的工作面,测量仪器圆弧导轨,测量仪器的测杆等 | 工具显微镜套管外圆,高精度外圆磨床主轴,磨床砂轮主轴套筒,喷油嘴针阀体,高精度微型轴承内、外圈 | ||||
4 | 量具、测量仪器和高精度机床导轨,如测量仪器的V形导轨,高精度平面磨床的V形导轨和滚动导轨,轴承磨床床身导轨等 | 较精密机床主轴,精密机床主轴箱孔,高压阀门活塞、活塞销、阀体孔,高压油泵柱塞,较高精度滚动轴承配合轴,铣削动力头箱体孔等 | 普通车床,测量仪器、量具的基准面和工作面,高精度轴承座圈、端盖、挡圈的端面 | 机床主轴孔对基准面要求,重要轴承孔对基准面要求,床头箱体重要孔间要求,齿轮泵的端面等 | 普通机床导轨,精密机床重要零件,机床重要支承面,普通机床主轴偏摆,测量仪器、刀具、量具,液压传动轴瓦端面 | |
5 | 平面磨床纵导轨、垂直导轨、立柱导轨和平面磨床的工作台,液压龙门刨床导轨面、六角车床床身导轨面,柴油机进、排气门导杆等 | 一般机床主轴,较精密机床主轴箱孔,柴油机、汽油机活塞及活塞销孔,高压空气压缩机十字头销、活塞 | 应用范围较广的公差等级,用于精度要求比较高,一般按尺寸公差IT7或IT8制造的零件。5级常用在机床轴颈,汽轮机主轴,柱塞油泵转子,高精度滚动轴承外圈,一般精度滚动轴承内圈,6、7级用在内燃机曲轴,凸轮轴轴颈,水泵轴,齿轮轴,汽车后桥输出轴,电机转子,0级精度滚动轴承内圈,印刷机传墨辊等 | |||
6 | 普通车床及龙门刨床床身导轨面,滚齿机立柱导轨,床身导轨及工作台,自动车床床身导轨,平面磨床垂直导轨,卧式镗床、铣床工作台及机床主轴箱导轨,柴油机进、排气门导杆,柴油机机体上部结合面等 | 一般机床主轴及箱体孔,中等压力下液压装置工作面(包括泵、压缩机的活塞和汽缸),汽车发动机凸轮轴,纺机锭子,通用减速器轴颈,高速船用发动机曲轴,拖拉机曲轴轴颈 | 一般机床零件的工作面和基准面,一般刀具、量具、夹具 | 机床一般轴承孔对基准面要求,床头箱一般孔间要求,主轴花键对定心直径要求,刀具、量具、模具 | 普通精度机床主要基准面和工作面,回转工作台端面,一般导轨,主轴箱体孔、刀架、砂轮架及工作台回转中心,一般轴肩对其轴线 | |
7 | 机床床头箱体,滚齿机床身导轨,镗床工作台,摇臂钻底座工作台,柴油机气门导杆,液压泵盖,压力机导轨及滑块 | 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活塞、活塞销、连杆、汽缸,高速柴油机箱体孔,千斤顶或压力油缸活塞,液压传动系统的分配机构,机车传动轴,水泵及一般减速器轴颈 | ||||
8 | 车床溜板箱体,机床主轴和传动箱体,自动车床底座,汽缸盖结合面,汽缸座,内燃机连杆分离面,减速机壳体结合面 | 低速发动机、减速器、大功率曲柄轴轴颈,压气机连杆,拖拉机汽缸体、活塞,炼胶机冷铸轴辊,印刷机传墨辊,内燃机曲轴,柴油机机体孔,凸轮轴,拖拉机、小型船用柴油机汽缸套 | 一般机床零件的工作面和基准面,一般刀具、量具、夹具 | 机床一般轴承孔对基准面要求,床头箱一般孔间要求,主轴花键对定心直径要求,刀具、量具、模具 | 普通精度机床主要基准面和工作面,回转工作台端面,一般导轨,主轴箱体孔、刀架、砂轮架及工作台回转中心,一般轴肩对其轴线 | 用于一般精度要求,通常按尺寸公差IT9~IT11制造的零件。8级用于拖拉机发动机分配轴轴颈,9级用于齿轮轴的配合面,水泵叶轮,离心泵泵体,棉花精梳机前、后滚子,10级用于摩托车活塞,印染机导布辊,内燃机活塞环槽底径对活塞中心,汽缸套外圈对内孔等 |
9 | 机床溜板箱,主钻工作台,螺纹磨床的挂轮架,柴油机汽缸体连杆的分离面,缸盖的结合面,阀片,锻压机汽缸体,柴油机缸孔环面以及辅助机构及手动机械的支承面 | 空压机缸体,通用机械杠杆与拉杆用套筒销子,拖拉机活塞环、套筒孔 | 低精度零件,重型机械滚动轴承端盖 | 柴油机和煤气发动机的曲轴孔、轴颈等 | 花键轴轴肩端面,带式输送机法兰盘等对端面、轴线,手动卷扬机及传动装置中轴承端面,减速器壳体平面等 | |
10 | 自动车床床身底面,车床挂轮架,柴油机汽缸体,汽车变速箱的壳体与汽车发动机缸盖结合面,阀片以及液压管件和法兰的连接面等 | 印染机导布辊、绞车、吊车、起重机滑动轴承轴颈等 | ||||
11、12 | 用于易变形的薄片零件,如离合器的摩擦片,支架等要求不高的结合面等 | 零件的非工作面,卷扬机、输送机用以装减速器壳体的平面 | 农业机械齿轮端面等 | 用于无特殊要求,一般按尺寸公差IT12制造的零件 | ||
注:1.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前提下,考虑到加工的经济性,对于线对线和线对面的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等级,应选用低于面对面的平行度和垂直度公差等级。 2.使用本表选择面对面平行度和垂直度时,宽度应不大于1/2长度;若大于1/2,则降低一级公差等级选用。 |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直线度和平面度公差等级 | ||||||||||||||
加工方法 | 公 差 等 级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车 | 普 车 立 车 自 动 |
粗 | ● | ● | ||||||||||
细 | ● | ● | ||||||||||||
精 | ● | ● | ● | ● | ||||||||||
铣 | 万能铣 | 粗 | ● | ● | ||||||||||
细 | ● | ● | ||||||||||||
精 | ● | ● | ● | ● | ||||||||||
刨 | 龙门刨 牛头刨 |
粗 | ● | ● | ||||||||||
细 | ● | ● | ||||||||||||
精 | ● | ● | ● | |||||||||||
磨 | 无心磨 外圆磨 平 磨 |
粗 | ● | ● | ● | |||||||||
细 | ● | ● | ● | |||||||||||
精 | ● | ● | ● | ● | ● | ● | ||||||||
研磨 | 机 动 手工研磨 |
粗 | ● | ● | ||||||||||
细 | ● | |||||||||||||
精 | ● | ● | ||||||||||||
刮研 | 刮 研 手工 |
粗 | ● | ● | ||||||||||
细 | ● | ● | ||||||||||||
精 | ● | ●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圆度、圆柱度公差等级 | |||||||||||||||
表面 | 加工方法 | 公 差 等 级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轴 | 精密车削 | ● | ● | ● | |||||||||||
普通车削 | ● | ● | ● | ● | ● | ● | |||||||||
普通立车 | 粗 | ● | ● | ● | ● | ● | |||||||||
细 | ● | ● | ● | ||||||||||||
自动、 半自动车 |
粗 | ● | ● | ||||||||||||
细 | ● | ● | |||||||||||||
精 | ● | ● | |||||||||||||
外圆磨 | 粗 | ● | ● | ● | |||||||||||
细 | ● | ● | ● | ||||||||||||
精 | ● | ● | ● | ||||||||||||
无心磨 | 粗 | ● | ● | ||||||||||||
细 | ● | ● | ● | ● | |||||||||||
研 磨 | ● | ● | ● | ● | |||||||||||
精 磨 | ● | ● | |||||||||||||
孔 | 钻 | ● | ● | ● | ● | ● | ● | ||||||||
镗 | 普通镗 | 粗 | ● | ● | ● | ● | |||||||||
细 | ● | ● | ● | ● | |||||||||||
精 | ● | ● | |||||||||||||
金刚 石镗 |
细 | ● | ● | ||||||||||||
精 | ● | ● | ● | ||||||||||||
铰 孔 | ● | ● | ● | ||||||||||||
扩 孔 | ● | ● | ● | ||||||||||||
内圆磨 | 细 | ● | ● | ||||||||||||
精 | ● | ● | |||||||||||||
研 磨 | 细 | ● | ● | ● | |||||||||||
精 | ● | ● | ● | ● | |||||||||||
珩 磨 | ● | ●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平行度、垂直度公差等级 | |||||||||||||
加工方法 | 公 差 等 级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面 对 面 | |||||||||||||
研 磨 | ● | ● | ● | ● | |||||||||
刮 | ● | ● | ● | ● | ● | ● | |||||||
磨 | 粗 | ● | ● | ● | ● | ||||||||
细 | ● | ● | ● | ||||||||||
精 | ● | ● | ● | ||||||||||
铣 | ● | ● | ● | ● | ● | ● | |||||||
刨 | ● | ● | ● | ● | ● | ||||||||
拉 | ● | ● | ● | ||||||||||
插 | ● | ● | |||||||||||
轴 线 对 轴 线 (或平面) | |||||||||||||
磨 | 粗 | ● | ● | ||||||||||
细 | ● | ● | ● | ● | |||||||||
镗 | 粗 | ● | ● | ● | |||||||||
细 | ● | ● | |||||||||||
精 | ● | ● | |||||||||||
金刚石镗 | ● | ● | ● | ||||||||||
车 | 粗 | ● | ● | ||||||||||
细 | ● | ● | ● | ● | |||||||||
铣 | ● | ● | ● | ● | ● | ||||||||
钻 | ● | ● | ●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几种主要加工方法达到的同轴度、圆跳动公差等级 | ||||||||||||
加工方法 | 公 差 等 级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车、镗 | (加工孔) | ● | ● | ● | ● | ● | ● | |||||
(加工轴) | ● | ● | ● | ● | ● | ● | ||||||
铰 | ● | ● | ● | |||||||||
磨 | 孔 | ● | ● | ● | ● | ● | ● | |||||
轴 | ● | ● | ● | ● | ● | ● | ||||||
珩 磨 | ● | ● | ● | |||||||||
研 磨 | ● | ●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公差原则的主要应用范围 | |
公差 原则 |
主 要 应 用 范 围 |
独 立 原 则 |
主要满足功能要求,应用很广,如有密封性、运动平稳性、运动精度、磨损寿命、接触强度、外形轮廓大小要求等场合,有时甚至有配合性质要求的场合。常用的有: 1.没有配合要求的要素尺寸:零件外形尺寸、管路尺寸,以及工艺结构尺寸,如退刀槽尺寸、肩距、螺纹收尾、倒圆、倒角尺寸等,还有未注尺寸公差的要素尺寸 2.有单项特殊功能的要素。其单项功能由形位公差保证,不需要或不可能由尺寸公差控制,如印染机的滚筒,为保证印染时接触均匀,印染图案清晰,滚筒表面必须圆整,而滚筒尺寸大小,影响不大,可由调整机构补偿,因此采用独立原则,分别给定极限尺寸和较严的圆柱度公差即可,如用尺寸公差来控制圆柱度误差是不经济的。 3.非全长配合的要素尺寸。有些要素尽管有配合要求,但与其相配的要素仅在局部长度上配合,故可不必将全长控制在最大实体边界之内 4.对配合性质要求不严的尺寸。有些零件装配时,对配合性质要求不严,尽管由于形状或位置误差的存在,配合性质将有所改变,但仍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
包 容 要 求 |
1.单一要素。主要满足配合性能,如与滚动轴承相配的轴颈等,或必须遵守最大实体状态边界,如轴,孔的作用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大实体尺寸,要素的任意局部实际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小实体尺寸 2.关联要素。主要用于满足装配互换性。零件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形位公差为零。零值公差主要应用于: ①保证可装配性,有一定配合间隙的关联要素的零件 ②形位公差要求较严,尺寸公差相对地要求差些的关联要素的零件 ③轴线或对称中心面有形位公差要求的零件,即零件的配合要素必须是包容件和被包容件 ④扩大尺寸公差,即由形位公差补偿给尺寸公差,以解决实际上应该合格,而经检测被判定为不合格的零件的验收问题 |
最 大 实 体 要 求 |
主要应用于保证装配互换性,例如控制螺钉孔、螺栓孔等中心距的位置度公差等 1.保证可装配性,包括大多数无严格要求的静止配合部位,使用后不致破坏配合性能 2.用于配合要素有装配关系的类似包容件或被包容件,如孔、槽等面和轴、凸台等面 3.公差带方向一致的公差项目 形状公差只有直线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有: ①定向公差(垂直度、平行度、倾斜度等)的线/线、线/面、面/线,即线 ![]() ![]() ![]() ![]() ②定位公差(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等)的轴线或对称中心平面和中心线 ③跳动公差的基准轴线(测量不便) ④尺寸公差不能控制形位公差的场合,如销轴轴线直线度 |
最 小 实 体 要 求 |
主要应用于控制最小壁厚,以保证零件具有允许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对中度 必须用于中心要素。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均可采用最小实体要求。常见于位置度、同轴度等位置公差 同 ![]() |
可 逆 要 求 |
应用于最大实体要求,但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最大实体尺寸 必须用于中心要素。形状公差只有直线度公差。位置度公差有: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 应用于最小实体要求,但允许实际尺寸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必须用于中心要素。只有同轴度和位置度等位置公差 |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及公差原则应用示例 | |||
公差 原则 |
应 用 示 例 | ||
独 立 原 则 |
销轴,未注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 ||
极限尺寸不控制轴线直线度误差和由棱圆形成的圆度误差 实际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由给定的极限尺寸控制,形状误差由未注形状公差控制,两者分别满足要求 ![]() | |||
未注尺寸公差,注有形状公差。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任何实际尺寸的圆度公差都是0.005![]() | |||
极限尺寸不控制轴线直线度误差由棱圆形成的圆度误差 实际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由给定的极限尺寸控制,形状误差由圆度公差控制,两者分别满足要求 ![]() | |||
影响装配和工作时的过盈或间隙的均匀性,因而影响密封、压合紧度的部位![]() | |||
影响零件运动精度的部位![]() | |||
影响摩擦寿命的部位,如滑块两工作表面的平行度![]() | |||
影响旋转平衡、强度、重量、外观等部位,如高速飞轮安装内孔A和外表面的同轴度![]() | |||
所有量规、夹具、定位元件、引导元件的工作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公差等![]() | |||
包 容 要 求 |
由最大极限尺寸形成的最大实体边界(f 30)控制了轴的尺寸大小和形状误差 形状误差受极限尺寸控制,最大可达尺寸公差(0.021),不必考虑未注形状公差的控制 ![]() | ||
由最大极限尺寸形成的最大实体边界(f 30)控制了轴的尺寸大小和形状误差 形状误差除受极限尺寸控制外,还必须满足圆度公差的进一步要求 ![]() | |||
用于关联要素,采用零值公差![]() | |||
最 大 实 体 要 求 ︵ 单 一 要 素 ︶ |
极限尺寸不控制形状误差,仅控制局部实际尺寸;形状误差由极限尺寸与给定的形状公差形成的实效边界(![]() 实际轴的形状误差在实效边界内可以得到极限尺寸的补偿,此时,不必考虑未注形状公差 ![]() | ||
极限尺寸不控制形状误差,仅控制局部实际尺寸,形状误差由极限尺寸与给定的形状公差形成的实效边界(f 30.01)控制。形状误差除受实际边界的限制,并能得到极限尺寸的补偿外,还必须满足对轴线直线度公差的进一步要求。即:轴线直线度误差允许得到补偿,超过给定值f 0.01,但最大不得超过f 0.02![]() | |||
最 大 实 体 要 求 ︵ 关 联 要 素 ︶ |
螺栓杆部(或通孔)及类似部位的直线度![]() | ||
螺钉杆部和头部间(螺钉通孔及沉头孔间)及类似部位的同轴度 | ![]() | ||
不影响安装使用的连接件的位置度公差,如衬套和垫圈零件内、外圈间的同轴度以及带舌锁紧垫圈的对称度 | ![]() | ||
圆周分布的与直角坐标分布的连接安装孔 | ![]() | ||
最 小 实 体 要 求 |
1.轴线位置度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图a表示孔 ![]() 该孔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实际尺寸在f 8~f 8.25之间 (2)实际轮廓不超出关联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即其关联体内作用尺寸不大于最小实体实效尺寸DLV=DL+t=f 8.25+f0.4=f 8.65 当该孔处于最大实体要求时,其轴线对A基准的位置误差允许达到最大值,即等于图样给出的位置度公差(f 0.4)与孔的尺寸公差(0.25)之和f0.65 2.轴线位置度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 图d表示孔 ![]() 该孔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实际尺寸不小于f 8 (2)实际轮廓不超出最小实体边界,即其关联体内作用尺寸不大于最小实体尺寸DL=f8.65 当该孔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其轴线对A基准的位置度误差应为零,如图e所示。当该孔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其轴线对A基准的位置度误差允许达到最大值,即孔的尺寸公差f 0.65。图f给出了表达上述关系的动态公差图 3.同轴度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图g中最小实体要求应用于孔 ![]() (1)实际尺寸在f 39~f 40之间 (2)实际轮廓不超出关联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即其关联体内作用尺寸不大于关联最小实体实效尺寸DLV=DL+t=f 40+f 1=f 41 |
![]() | |
当该孔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基轴线对A基准的同轴度误差允许达到最大值,即等于图样给出的同轴度公差(f 1)与孔的尺寸公差(1mm)之和f2,如图i所示 当基准要素的实际轮廓偏离其最小实体边界,即其体内作用尺寸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允许基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其最大浮动范围是直径等于基准要素的尺寸公差0.5mm的圆柱形区域,如图h(被测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和图i(被测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所示 4.同轴度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 图j表示最小实体要求的零形位公差应用于孔 ![]() 该孔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实际尺寸不小于f 39 (2)实际轮廓不超出关联最小实体边界,即其关联体内作用尺寸不大于最小实体尺寸DL=41 当该孔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其轴线对A基准的同轴度误差应为零,如图k所示 当该孔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其轴线对A基准的同轴度误差允许达到最大值,即图样给出的被测要素的尺寸公差值f 2,如图l所示 5.成组要素的位置度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 图m表示12个槽3.5mm±0.05mm的中心平面对A、B基准的位置度公差采用最小实体要求。当各槽均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其中心平面对A、B基准的位置度公差为0.5,如图n所示。图o给出了表达上述关系的动态公差图 各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实际尺寸在3.45~3.55之间 (2)实际轮廓不超出关联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即其关联体内作用尺寸不大于关联最小实体实效尺寸DLV=DL+t=3.55+0.5=4.05 当各槽均处于最大实体状态时,其中心平面对A、B基准的位置度误差允许达到最大值,即等于图样给出的位置度公差(0.5)与槽的尺寸公差(0.)之和0.6 |
![]() | ||
可 逆 要 求 |
1.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图a中的被测要素(轴)不得超出其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即其关联体外作用尺寸不超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f 20.2。所有局部实际尺寸应在f 19.9~f 20.2之间,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可根据其局部实际尺寸在0~0.3之间变化,例如,如果所有局部实际尺寸都是f 20(dM),则轴线的垂直度误差可为f 0.2(见图b);如果所有局部实际尺寸都是f 19.9mm(dL),则轴线的垂直度误差可为f 0.3(见图c);如果轴线的垂直度误差为零,则局部实际尺寸可为f 20.2(见图d)。图e给出了表达上述关系的动态公差图 2.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图f中的被测要素(孔)不得超出其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即其关联体内作用尺寸不超出最小实体实效尺寸f 8.65(=f8+0.25+f 0.4)。所有局部实际尺寸应在f 8~f 8.65之间,其轴线的位置度误差可根据其局部实际尺寸在0~0.65之间变化。例如:如果所有局部实际尺寸均为f 8.25(DL),则其轴线的位置度误差可为f 0.4(见图g);如果所有局部实际尺寸均为f 8(DM),则轴线的位置度误差可为f 0.65(见图h);如果轴线的位置度误差为零,则局部实际尺寸可为f 8.65(DLV)(见图i)。图j给出了表达上述关系的动态公差图 |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独立原则与相关要求综合归纳 | |||||||||||
公差 原则 |
符号 | 应用要素 | 应用项目 | 功能要求 | 控制边界 | 允许的形位 误差变化范围 |
允许的实际 尺寸变化范围 |
检测方法 | |||
形位误差 | 实际尺寸 | ||||||||||
独立 原则 |
无 | 轮廓要素及中心要素 | 各种形位公差项目 | 各种功能要求但互相不能关联 | 无边界,形位误差和实际尺寸各自满足要求 | 按图样中注出或未注形位公差的要求 | 按图样中注出或未注尺寸公差的要求 | 通用量仪 | 两点法测量 | ||
相 关 要 求 |
包 容 要 求 |
![]() |
单一尺寸要素(圆、圆柱面、两平行平面) | 形状公差(线、面轮廓度除外) | 配合要求 | 最大实体边界 | 各项形状误差不能超出其控制边界 | 最大实体尺寸不能超出其控制边界,而局部实际尺寸不能超越其最小实体尺寸 | 通端极限量规及专用量仪 | 通端极限量规测最大实体尺寸,两点法测量最小实体尺寸 | |
最 大 实 体 要 求 |
![]() |
中心要素(轴线及中心平面) | 直线度、倾斜度、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 | 满足装配要求但无严格的配合要求时采用,如螺栓孔轴线的位置度,两轴线的平行度等 |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 当局部实际尺寸偏离其最大实体尺寸时,形位公差可获得补偿值(增大) | 其局部实际尺寸不能超出尺寸公差的允许范围 | 综合量规(功能量规及专用量仪) | 两点法测量 | ||
最 小 实 体 要 求 |
![]() |
中心要素(轴线及中心平面) | 直线度、垂直度、同轴度、位置度等 | 满足临界设计值的要求,以控制最小壁厚,提高对中度,满足最小强度的要求 | 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 当局部实际尺寸偏离其最小实体尺寸时,形位公差可获得补偿值(增大) | 其局部尺寸不能超出尺寸公差的允许范围 | 通用量仪 | 两点法测量 | ||
可 逆 要 求 |
![]() |
![]() ![]() |
中心要素(轴线及中心平面) | 适用于![]() |
对最大实体尺寸没有严格要求的场合 |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 当与![]() ![]() |
当形位误差小于给出的形位公差时,可补偿给尺寸公差,使尺寸公差增大,其局部实际尺寸可超出给定范围 | 综合量规或专用量仪控制其最大实体边界 | 仅用两点法测量最小实体尺寸 | |
![]() ![]() |
适用于![]() |
对最小实体尺寸没有严格要求的场合 | 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 当与![]() ![]() |
三坐标仪或专用量仪控制其最小实体边界 | 仅用两点法测量其最大实体尺寸 |
形状和位置公差——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 | ||||||||||||||||||||
尺寸公差 等级(IT) |
圆度、圆 柱度公差 等 级 |
公差带占 尺寸公差 的百分比 |
尺寸公差 等级(IT) |
圆度、圆 柱度公差 等 级 |
公差带占 尺寸公差 的百分比 |
尺寸公差 等级(IT) |
圆度、圆 柱度公差 等 级 |
公差带占 尺寸公差 的百分比 | ||||||||||||
01 | 0 | 66 | 5 | 4 | 40 | 9 | 10 | 80 | ||||||||||||
0 | 0 | 40 | 5 | 60 | 10 | 7 | 15 | |||||||||||||
1 | 80 | 6 | 95 | 8 | 20 | |||||||||||||||
1 | 0 | 25 | 6 | 3 | 16 | 9 | 30 | |||||||||||||
1 | 50 | 4 | 26 | 10 | 50 | |||||||||||||||
2 | 75 | 5 | 40 | 11 | 70 | |||||||||||||||
2 | 0 | 16 | 6 | 66 | 11 | 8 | 13 | |||||||||||||
1 | 33 | 7 | 95 | 9 | 20 | |||||||||||||||
2 | 50 | 7 | 4 | 16 | 10 | 33 | ||||||||||||||
3 | 85 | 5 | 24 | 11 | 46 | |||||||||||||||
3 | 0 | 10 | 6 | 40 | 12 | 83 | ||||||||||||||
1 | 20 | 7 | 60 | 12 | 9 | 12 | ||||||||||||||
2 | 30 | 8 | 80 | 10 | 20 | |||||||||||||||
3 | 50 | 8 | 5 | 17 | 11 | 28 | ||||||||||||||
4 | 80 | 6 | 28 | 12 | 50 | |||||||||||||||
4 | 1 | 13 | 7 | 43 | 13 | 10 | 14 | |||||||||||||
2 | 20 | 8 | 57 | 11 | 20 | |||||||||||||||
3 | 33 | 9 | 85 | 12 | 35 | |||||||||||||||
4 | 53 | 9 | 6 | 16 | 14 | 11 | 11 | |||||||||||||
5 | 80 | 7 | 24 | 12 | 20 | |||||||||||||||
5 | 2 | 15 | 8 | 32 | 15 | 12 | 12 | |||||||||||||
3 | 25 | 9 | 48 | |||||||||||||||||
与表面粗糙度对应关系 | ||||||||||||||||||||
主参数 | 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7、8、9为常用等级,7级为基本级)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尺寸/mm | Ra值 不 大 于 /μm | |||||||||||||||||||
≤3 | 0.00625 | 0.0125 | 0.0125 | 0.025 | 0.05 | 0.1 | 0.2 | 0.2 | 0.4 | 0.8 | 1.6 | 3.2 | 3.2 | |||||||
>3~18 | 0.00625 | 0.0125 | 0.025 | 0.05 | 0.1 | 0.2 | 0.4 | 0.4 | 0.8 | 1.6 | 3.2 | 6.3 | 12.5 | |||||||
>18~120 | 0.0125 | 0.025 | 0.05 | 0.1 | 0.2 | 0.2 | 0.4 | 0.8 | 1.6 | 3.2 | 6.3 | 12.5 | 12.5 | |||||||
>120~500 | 0.025 | 0.05 | 0.1 | 0.2 | 0.4 | 0.8 | 0.8 | 1.6 | 3.2 | 6.3 | 12.5 | 12.5 | 12.5 |
形状和位置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 | |||||||||||||||||||
平行度(线对线、面对面)公差等级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尺寸公差等级(IT) | 3,4 | 5,6 | 7,8,9 | 10,11,12 | 12,13,14 | 14,15,16 | |||||||||||||
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等级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尺寸公差等级(IT) | 5 | 6 | 7,8 | 8,9 | 10 | 11,12 | 12,13 | 14 | 15 | ||||||||||
注:6、7、8、9级为常用的形位公差等级,6级为基本级。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等级与尺寸公差等级的对应关系 | |||||||||||||||||||||||
同轴度、对称度、径向圆跳动、径向全跳动公差等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尺寸公差等级(IT) | 2 | 3 | 4 | 5 | 6 | 7,8 | 8,9 | 10 | 11,12 | 12,13 | 14 | 15 | |||||||||||
端面圆跳动、斜向圆跳动、端面全跳动公差等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尺寸公差等级(IT) | 1 | 2 | 3 | 4 | 5 | 6 | 7,8 | 8,9 | 10 | 11,12 | 12,13 | 14 | |||||||||||
注:6、7、8、9级为常用的形位公差等级,7级为基本级。 |
形状和位置公差——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GB/T 1184—1996) μm | |||||||||||||||||
公差等级 | 主 参 数 L/mm | 应 用 举 例 | |||||||||||||||
≤10 | >10 ~16 |
>16 ~25 |
>25 ~40 |
>40 ~63 |
>63 ~100 |
>100 ~160 |
>160 ~250 |
>250 ~400 |
>400 ~630 |
>630 ~1000 |
>1000 ~1600 |
>1600 ~2500 |
>2500 ~4000 |
>4000 ~6300 |
>6300 ~10000 | ||
1 | 0.2 | 0.25 | 0.3 | 0.4 | 0.5 | 0.6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用于精密量具、测量仪器以及精度要求极高的精密机械零件,如0级样板、平尺、0级宽平尺、工具显微镜等精密测量仪器的导轨面,喷油嘴针阀体端面平面度,油泵柱塞套端面的平面度等 |
Ra 0.025 | 0.05 | 0.10 | 0.20 | ||||||||||||||
2 | 0.4 | 0.5 | 0.6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
Ra 0.05 | 0.10 | 0.20 | 0.40 | ||||||||||||||
3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用于0级及1级宽平尺的工作面,1级样板平尺的工作面、测量仪器圆弧导轨的不直线度、测量仪器的测杆等 |
Ra 0.10 | 0.10 | 0.40 | 0.80 | ||||||||||||||
4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用于量具、测量仪器和机床导轨,如1级宽平尺,0级平板、测量仪器的V形导轨,高精度平面磨床的V形导轨和滚动导轨,轴承磨床及平面磨床床身直线度等 |
Ra 0.10 | 0.20 | 0.40 | 1.6 | ||||||||||||||
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用于1级平板,2级宽平尺、平面磨床的纵导轨,垂直导轨、立柱导轨和平面磨床的工作台,液压龙门刨床导轨面,六角车床床身导轨面,柴油机进排气门导杆等 |
Ra 0.20 | 0.20 | 0.80 | 1.6 | ||||||||||||||
6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用于1级平板、普通车床床身导轨面、龙门刨床导轨面、滚齿机立柱导轨、床身导轨及工作台、自动车床床身导轨、平面磨床垂直导轨、卧式镗床、铣床工作台以及机床主轴箱导轨、柴油机进排气门导杆直线度,柴油机机体上部结合面等 |
Ra 0.20 | 0.40 | 1.6 | 3.2 | ||||||||||||||
7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用于2级平板,0.02游标卡尺尺身的直线度,机床床头箱体、滚齿机床身导轨的直线,镗床工作台、摇臂钻床底座工作台、柴油机气门导杆、液压泵盖的平面度、压力机导轨及滑块 |
Ra 0.40 | 0.80 | 1.6 | 6.3 | ||||||||||||||
8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用于2级平板、车床溜板箱体、机床主轴箱体、机床传动箱体、自动车床底座的直线度,气缸盖结合面、气缸座、内燃机连杆分离面的平面度,减速器壳体的结合面 |
Ra 0.80 | 0.80 | 3.2 | 6.3 | ||||||||||||||
9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用于3级平板、机床溜板箱、立钻工作台、螺纹磨床的挂轮架,金相显微镜的载物台、柴油机气缸体、连杆的分离面、缸盖的结合面、阀片的平面度、空气压缩机的气缸体、柴油机缸孔环面的平面度以及液压管件和法兰的连接面等 |
Ra 1.6 | 1.6 | 3.2 | 12.5 | ||||||||||||||
10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用于3级平板、自动车床床身底面的平面度,车床挂轮架的平面度,柴油机汽缸体、摩托车的曲轴箱体、汽车变速箱的壳体、汽车发动机缸盖结合面、阀片的平面度,以及辅助机构及手动机械的支承面 |
Ra 1.6 | 3.2 | 6.3 | 12.5 | ||||||||||||||
11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用于易变形的薄片、薄壳零件,如离合器的摩擦片、汽车发动机缸盖的结合面、手动机械支架、机床法兰等 |
Ra 3.2 | 6.3 | 12.5 | 12.5 | ||||||||||||||
12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500 | 2000 | |
Ra 6.3 | 12.5 | 12.5 | 12.5 | ||||||||||||||
主参数 L 图例 | ![]() ![]() ![]() ![]() | ||||||||||||||||
注:表中所列的表面粗糙度值和应用举例,仅供参考。 |
形状和位置公差——圆度、圆柱度公差值 (GB/T 1184—1996) μm | ||||||||||||||
公差 等级 |
主 参 数 d(D)/mm | 应 用 举 例(参考) | ||||||||||||
≤3 | >3 ~6 |
>6 ~10 |
>10 ~18 |
>18 ~30 |
>30 ~50 |
>50 ~80 |
>80 ~120 |
>120 ~180 |
>180 ~250 |
>250 ~315 |
>315 ~400 |
>400 ~500 | ||
0 | 0.1 | 0.1 | 0.12 | 0.15 | 0.2 | 0.25 | 0.3 | 0.4 | 0.6 | 0.8 | 1.0 | 1.2 | 1.5 | 高精度量仪主轴、高精度机床主轴、滚动轴承滚珠和滚柱等 |
1 | 0.2 | 0.2 | 0.25 | 0.25 | 0.3 | 0.4 | 0.5 | 0.6 | 1 | 1.2 | 1.6 | 2 | 2.5 | |
2 | 0.3 | 0.4 | 0.4 | 0.5 | 0.6 | 0.6 | 0.8 | 1 | 1.2 | 2 | 2.5 | 3 | 4 | 精密量仪主轴、外套、阀套,高压油泵柱塞及套,纺锭轴承,高速柴油机进、排气门,精密机床主轴轴颈,针阀圆柱表面、喷油泵柱塞及柱塞套 |
3 | 0.5 | 0.6 | 0.6 | 0.8 | 1 | 1 | 1.2 | 1.5 | 2 | 3 | 4 | 5 | 6 | 小工具显微镜套管外圆,高精度外圆磨床轴承,磨床砂轮主轴套筒、喷油嘴针、阀体、高精度微型轴承内外圈 |
4 | 0.8 | 1 | 1 | 1.2 | 1.5 | 1.5 | 2 | 2.5 | 3.5 | 4.5 | 6 | 7 | 8 | 较精密机床主轴、精密机床主轴箱孔,高压阀门活塞,活塞销、阀体孔,小工具显微镜顶针,高压油泵柱塞,较高精度滚动轴承的配合轴、铣削动力头箱体孔等 |
5 | 1.2 | 1.5 | 1.5 | 2 | 2.5 | 2.5 | 3 | 4 | 5 | 7 | 8 | 9 | 10 | 一般量仪主轴、测杆外圆,陀螺仪轴颈,一般机床主轴、较精密机床主轴及主轴箱孔,柴油机汽油机活塞、活塞销孔,铣削动力头轴承箱座孔,高压空气压缩机十字头销、活塞,较低精度滚动轴承配合轴等 |
6 | 2 | 2.5 | 2.5 | 3 | 4 | 4 | 5 | 6 | 8 | 10 | 12 | 13 | 15 | 仪表端盖外圆,一般机床主轴及箱孔,中等压力下液压装置工作面(包括泵、压缩机的活塞和气缸),汽车发动机凸轮轴,纺机锭子,通用减速器轴颈,高速船用发动机曲轴,拖拉机曲轴主轴颈,风动绞车曲轴 |
7 | 3 | 4 | 4 | 5 | 6 | 7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活塞、活塞销、连杆、气缸,高速柴油机箱体孔,千斤顶或压力油缸活塞,液压传动系统的分配机构,机车传动轴,水泵及一般减速器轴颈 |
8 | 4 | 5 | 6 | 8 | 9 | 11 | 13 | 15 | 18 | 20 | 23 | 25 | 27 | 低速发动机、减速器、大功率曲柄轴轴颈,压气机连杆盖、体,拖拉机气缸体、活塞,炼胶机冷铸轴辊,印刷机传墨辊;内燃机曲轴,柴油机机体孔,凸轮轴,拖拉机,小型船用柴油机气缸套 |
9 | 6 | 8 | 9 | 11 | 13 | 16 | 19 | 22 | 25 | 29 | 32 | 36 | 40 | 空气压缩机缸体,液压传动筒,通用机械杠杆与拉杆用套筒销子,拖拉机活塞环套筒孔,氧压机机座 |
10 | 10 | 12 | 15 | 18 | 21 | 25 | 30 | 35 | 40 | 46 | 52 | 57 | 63 | 印染机导布辊、铰车、吊车、起重机滑动轴承轴颈等 |
11 | 14 | 18 | 22 | 27 | 33 | 39 | 46 | 54 | 63 | 72 | 81 | 89 | 97 | |
12 | 25 | 30 | 36 | 43 | 52 | 62 | 74 | 87 | 100 | 115 | 130 | 140 | 155 | |
主参数d(D)图例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GB/T 1184—1996) /μm | ||||||||||||||||||
公差 等级 |
主参数d (D),B、L/mm | 应用举例 (参考) | ||||||||||||||||
≤1 | > 1 ~ 3 |
> 3 ~ 6 |
> 6 ~ 10 |
> 10 ~ 18 |
> 18 ~ 30 |
> 30 ~ 50 |
> 50 ~ 120 |
> 120 ~ 250 |
> 250 ~ 500 |
> 500 ~ 800 |
> 800 ~1250 |
>1250 ~2000 |
>2000 ~3150 |
>3150 ~5000 |
>5000 ~8000 |
>8000 ~10000 | ||
1 | 0.4 | 0.4 | 0.5 | 0.6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用于同轴度或旋转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一般需要按尺寸公差等级IT6或高于IT6制造的零件。1、2级用于精密测量仪器的主轴和顶尖,柴油机喷油嘴针阀等。3、4级用于机床主轴轴颈、砂轮轴轴颈,汽轮机主轴,测量仪器的小齿轮轴,高精度滚动轴承内、外圈等 |
2 | 0.6 | 0.6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
3 | 1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
4 | 1.5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
5 | 2.5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应用范围较广的精度等级,用于精度要求比较高,一般按尺寸公差等级IT7或IT8制造的零件。5级常用在机床轴颈,测量仪器的测量杆,汽轮机主轴,柱塞油泵转子,高精度滚动轴承外圈,一般精度滚动轴承内圈。6、7级用在内燃机曲轴,凸轮轴轴颈,水泵轴,齿轮轴,汽车后桥输出轴,电机转子,0级精度滚动轴承内圈,印刷机传墨辊等 |
6 | 4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
7 | 6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
8 | 10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用于一般精度要求,通常按尺寸公差等级IT9~IT11制造的零件。8级用于拖拉机发动机分配轴轴颈,9级精度用于齿轮与轴的配合面,水泵叶轮,离心泵泵体,棉花精梳机前后滚子。10级用于摩托车活塞,印染机导布辊,内燃机活塞环槽底径对活塞中心,汽缸套外圆对内孔工作面等 |
9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
10 | 25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
11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500 | 2000 | 用于无特殊要求,一般按尺寸公差等级IT12制造的零件 |
12 | 6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500 | 2000 | 2500 | 3000 | 4000 | |
主参数d(D)、B、L图例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GB/T 1184—1996) μm | ||||||||||||||||||
公差等级 | 主参数L、d (D)/mm | 应用举例(参考) | ||||||||||||||||
≤10 | >10 ~16 |
>16 ~25 |
>25 ~40 |
>40 ~63 |
>63 ~100 |
>100 ~160 |
>160 ~250 |
>250 ~400 |
>400 ~630 |
>630 ~1000 |
>1000 ~1600 |
>1600 ~2500 |
>2500 ~4000 |
>4000 ~6300 |
>6300 ~10000 |
平行度 | 垂直度和倾斜度 | |
1 | 0.4 | 0.5 | 0.6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高精度机床测量仪器以及量具等主要基准面和工作面 | |
2 | 0.8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精密机床、测量仪器、量具以及模具的基准面和工作面 精密机床上重要箱体主轴孔对基准面的要求,尾架孔对孔的要求 |
精密机床导轨、普通机床主要导轨,机床主轴轴向定位面;精密机床主轴轴肩端面,滚动轴承座圈端面,齿轮测量仪的心轴,光学分度头心轴、涡轮轴端面、精密刀具、量具的基准面和工作面 |
3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
4 | 3 | 4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普通机床、测量仪器、量具及模具的基准面和工作面,高精度轴承座圈、端盖、挡圈的端面 机床主轴孔对基准面要求、重要轴承孔对基准面要求,床头箱体重要孔间距要求,一般减速器壳体孔、齿轮泵的轴孔端面等 |
普通机床导轨、精密机床重要零件,机床重要支承面,普通机床主轴偏摆,发动机轴和离合器的凸缘,汽缸的支承端面、装C、D级轴承的箱体的凸肩、测量仪器、液压传动轴瓦端面、蜗轮盘端面、刀、量具工作面和基准面等 |
5 | 5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
6 | 8 | 10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一般机床零件的工作面或基准面,压力机和锻锤的工作面,中等精度钻模的工作面,一般刀具、量具、模具 机床一般轴承孔对基准面的要求,床头箱一般孔间要求,汽缸轴线,变速器箱孔;主轴花键对定心直径,重型机械轴承盖的端面,卷扬机、手动传动装置中的传动轴 |
低精度机床主要基准面和工作面,回转工作台端面跳动,一般导轨,主轴箱体孔,刀架、砂轮架及工作台回转中心,机床轴肩、汽缸配合面对其轴线,活塞销孔对活塞中心线,以及装F、G级轴承壳体孔的轴线等、压缩机汽缸配合面对汽缸镜面轴线的垂直要求等 |
7 | 12 | 15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
8 | 20 | 25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
9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低精度零件、重型机械滚动轴承端盖 柴油机和煤气发动机的曲轴孔、轴颈等 |
花键轴轴肩端面、皮带运输机法兰盘等端面对轴心线、手动卷扬机及传动装置中轴承端面,减速器壳体平面等 |
10 | 50 | 60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500 | ||
11 | 80 | 100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500 | 2000 | 2500 | 零件的非工作面,卷扬机运输机上用的减速器壳体平面 | 农业机械齿轮端面等 |
12 | 12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500 | 2000 | 2500 | 3000 | 4000 | ||
主参数L、d (D)图例 | ![]() |
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数系(GB/T 1184—1996) μm | |||||||||
1 | 1.2 | 1.5 | 2 | 2.5 | 3 | 4 | 5 | 6 | 8 |
1×10n | 1.2×10n | 1.5×10n | 2×10n | 2.5×10n | 3×10n | 4×10n | 5×10n | 6×10n | 8×10n |
注:n为正整数。位置度应按本表规定的数系标注。 |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GB/T 1184—1996) | ||
形 位 公 差 未 注 公 差 值 |
(1)直线度、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见表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选择公差值时,对于直线度应按其相应线的长度选择;对于平面度应按其表面的较长一侧或圆表面的直径选择 | |
(2)圆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标准的直径公差值,但不能大于表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中的径向圆跳动值 | ||
(3)圆柱度的未注公差值不做规定 | a.圆柱度误差由三个部分组成:圆度、直线度和相对素线的平行度误差,而其中每一项误差均由它们的注出公差或未注公差控制 | |
b.如因功能要求,圆柱度应小于圆度、直线度和平行度的未注公差的综合结果,应在被测要素上按GB/T 1182的规定注出圆柱度公差值 | ||
c.采用包容要求 | ||
(4)平行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给出的尺寸公差值,或是直线度和平面度未注公差值中的相应公差值取较大者。应取两要素中的较长者作为基准,若两要素的长度相等则可选任一要素为基准 | ||
(5)垂直度的未注公差值见表垂直度未注公差值。取形成直角的两边中较长的一边作为基准,较短的一边作为被测要素;若两边的长度相等则可取其中的任意一边作为基准 | ||
(6)对称度的未注公差值见表对称度未注公差值。应取两要素中较长者作为基准,较短者作为被测要素;若两要素长度相等则可选任一要素为基准。对称度的未注公差值用于至少两个要素中的一个是中心平面,或两个要素的轴线相互垂直 | ||
(7)同轴度的未注公差值未作规定。在极限状况下,同轴度的未注公差值可以和表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中规定的径向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相等。应选两要素中的较长者为基准,若两要素长度相等则可选任一要素为基准 | ||
(8)圆跳动(径向、端面和斜向)的未注公差值见表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对于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应以设计或工艺给出的支承面作为基准,否则应取两要素中较长的一个作为基准;若两要素的长度相等则可选任一要素为基准 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倾斜度、位置度和全跳动均应由各要素的注出或未注形位公差、线性尺寸公差或角度公差控制 若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未注公差值,应在标题栏附近或在技术要求、技术文件(如企业标准)中注出标准号及公差等级代号:“GB/T 1184—×” |
形状和位置公差——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GB/T 1184—1996) mm | ||||||
公差等级 | 基 本 长 度 范 围 | |||||
≤10 | >10~30 | >30~100 | >100~300 | >300~1000 | >1000~3000 | |
H | 0.02 | 0.05 | 0.1 | 0.2 | 0.3 | 0.4 |
K | 0.05 | 0.1 | 0.2 | 0.4 | 0.6 | 0.8 |
L | 0.1 | 0.2 | 0.4 | 0.8 | 1.2 | 1.6 |
形状和位置公差——垂直度未注公差值(GB/T 1184—1996) mm | ||||
公差等级 | 基 本 长 度 范 围 | |||
≤10 | >100~300 | >300~1000 | >1000~3000 | |
H | 0.2 | 0.3 | 0.4 | 0.5 |
K | 0.4 | 0.6 | 0.8 | 1 |
L | 0.6 | 1 | 1.5 | 2 |
形状和位置公差——对称度未注公差值(GB/T 1184—1996) mm | ||||
公差等级 | 基 本 长 度 范 围 | |||
≤100 | >100~300 | >300~1000 | >1000~3000 | |
H | 0.5 | |||
K | 0.6 | 0.8 | 1 | |
L | 0.6 | 1 | 1.5 | 2 |
形状和位置公差——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GB/T 1184—1996) mm | |
公差等级 | 圆跳动公差值 |
H | 0.1 |
K | 0.2 |
L | 0.5 |